DG视讯辽宁日报聚焦丹东:“三箭齐发”决战决胜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5-08-04
  今天,《辽宁日报》三版刊文《丹东“三箭齐发”决战决胜》,对丹东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创新要生产力,经济运行保持超过全国、全省势头,以实干担当推动发展破局进行了报道。   7月19日,丹东市统计局发布202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其中一句“国际贸易形势大好,进出口增速领跑全省”的表述格外引人注目。   “大好”“领跑”的背后,是硬核数据的支撑:今年上半年,丹东市货物进

  今天,《辽宁日报》三版刊文《丹东“三箭齐发”决战决胜》,对丹东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创新要生产力,经济运行保持超过全国、全省势头,以实干担当推动发展破局进行了报道。

  7月19日,丹东市统计局发布202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其中一句“国际贸易形势大好,进出口增速领跑全省”的表述格外引人注目。

  “大好”“领跑”的背后,是硬核数据的支撑:今年上半年,丹东市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2.3%,增速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居全省第一位。其中,出口总额83.4亿元,同比增长19.7%;进口总额14.6亿元,同比增长40%,进口出口实现双增长。

  外贸进出口飘红的这些数据,彰显着丹东的活力迸发。丹东市上半年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双过半”成绩单:经济运行保持超过全国、全省势头,主要指标增速普遍居于全省“前半区”。

  聚力决战决胜下半场,丹东将牢牢把握“特、融、聚、绿、实”的发展路径,正视差距不足,全力冲刺,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创新要生产力,以实干担当推动发展破局。

  中国丹东与韩国仁川之间的海上客货“东方明珠”轮缓缓离开丹东港码头,驶向韩国仁川港。 本报特约记者 周广庆 摄

  7月30日,丹东市委主要领导先后来到抗美援朝纪念馆球幕影院、1950主题便利店、汉高物流丹东(新区)口岸实地调研。年初以来,丹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国企调研,组织研究解决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全市上下持续高位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工作,纵深高效推进国有企业全面、全级次、全员攻坚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了新突破。如今,丹东国有企业“三能”机制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真正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

  “感谢12345热线工作人员,我们的退休金问题终于解决了。”针对凤城市部分企业职工反映的无法办理退休、领取退休金等问题,丹东市12345热线联合凤城市委办积极协调,财政、人社部门通力配合,及时为诉求人解决难题。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丹东市12345热线针对供热、供水、出租车等热点诉求量下降35%以上,获得高星评价同比增长157.14%,其中包含两件极为难得的8星评价。

  12345热线办结率不断攀升,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满意度持续提高,得益于丹东市多部门对1875项事项进行了流程再造,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扩面提质,政务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公正,更与丹东市坚持把12345热线作为检验城市治理能力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以高位推动为保证、方法创新为路径、人民至上为根本,注重从体制机制上发力、从具体问题上突破,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相继推出一系列的实招硬招息息相关——

  今年,丹东市委将热线工作纳入《重要工作简报》,市委主要领导每日批阅、专题批示;市委、市政府领导先后30余次深入一线视察调研,分管市领导上阵调度预付卡退费等疑难问题,直接推动解决诉求200余件。

  建立健全市级领导“统筹抓”,主要领导“牵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纪检监察、组织部门“重点抓”,数据部门“协调抓”的“五抓”机制,整合力量,让纪委监委“三联单”、组织部门“半月谈”形成强大的监督协同合力;创新“每域一题”精准破题,首期就解决了8个地域性难题,惠及群众万余人。

  持续深化“诉求人就是我亲人”服务品牌,创新开展“领导干部接听日”活动,70余名领导干部直接面对群众、解决问题……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努力将党委、政府的行动跑在企业和群众需求之前,丹东坚持从体制机制入手,在解决突出矛盾上下功夫,不断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提升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开发区低效资源资产盘活利用,全力破除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处在中低端、园区和企业体制机制不活、创新能力不强、新质生产力不足、闲置资产盘活利用不足等问题。与此同时,丹东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践活动,用发展的办法在解决问题中“卸下包袱”。

  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以“新春第一会”高规格动员部署,建立“市级统筹、部门协同、市县联动”工作机制,打造“迎商会客厅”、举办民营经济大讲堂、开展“政联惠企”法治服务行动……形成“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的服务闭环;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办理率达91%,上线“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57个,实现养老资格认证等160个高频便民服务事项上线运行,全市政务服务好评率达99%以上……向改革要动力,丹东步步为营、一往无前。

  辽宁孔雀表业用匠心打造“中国心”,加快从“制造”向“智造”转型。 本报记者 王卢莎 摄

  4月17日,伴随着响亮的汽笛声,载有水产品、汽车零部件、服装、深加工农副产品的“东方明珠8号”轮缓缓离开丹东港码头,驶向远海。时隔5年,中国丹东至韩国仁川国际客货班轮货运业务正式恢复。

  4月27日,中国丹东与韩国仁川之间的海上客货运输业务在中断5年之后全面重启。当日17时30分,搭载406名旅客、约1650吨货物的“东方明珠8号”轮缓缓离开丹东港码头,驶向韩国仁川港。

  4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丹东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标志着丹东正式纳入国家跨境电商创新发展重要平台,为全市外贸转型升级、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月12日,丹东市政府与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在沈阳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签约仪式上,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有限公司、丹东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三方项目合作同时完成签约。

  7月3日,正式开启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业务,“双通道”并行模式解锁边境贸易全新模式……

  这是一组“走出去”“请进来”的数据:上半年,丹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上率下、带队招商,“走出去”“请进来”活动达50余场;各地区党政“一把手”开展招商对接483次,同比增长125.7%。

  这是一组不断刷新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丹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频次对接华电辽宁能源有限公司、亨通电力产业集团等84批次域外客商。截至7月31日,这组数字已变成了96批次。

  “前脚”送走一拨,“眼下”又来一拨,“过后”还有一拨,这是年初以来丹东市的常态。

  对外开放,反映着一座城市发展的眼光、胸襟和格局,驱动着一座城市的发展跃升,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以加快打造辽宁和东北东部对外开放新前沿为己任,聚焦海洋、边境、腹地等开放合作方向,持续深化以东北亚五国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加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等区域合作,丹东在构建开放平台、畅通开放通道、提升开放能级等方面持续发力,精彩不断。

  编制丹东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完成丹东港互贸区落地加工园区规划及施工图设计,《丹东市边民互市贸易管理办法》《丹东市进口周边国家互市商品及落地加工运行方案》起草完成;国门湾互贸区实现出口,1月至6月,互市贸易交易额完成5755万元,同比增长112%;成立丹东对俄经贸商会、启用丹东中俄会客厅、启动丹东数字贸易港项目等;大东港区10个泊位临时开放持续获批,累计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近2000万吨;通关便利化水平提高,通关时长压缩30%;丹东港货运能力提升,1月至6月,丹东港口吞吐量实现1729.7万吨,同比增长22.6%……

  开放的脚步越来越稳健,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宽广,无论是从高端要素的汇聚,还是从越来越大的“朋友圈”,都不难看出,丹东,这座辽宁唯一的边境城市,正以“拼抢争实”刷出越来越高的存在感。

  丹东黄海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总装车间,系列新产品陆续上市,焕发生机。 本报记者 王卢莎 摄

  7月,记者走进丹东国通电子元件有限公司数字工厂,各条生产线和设备的实时运行参数在显示屏上一目了然,多条数字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

  近年来,国通电子坚持以技术创新带动企业发展,始终专注正温度系数电子功能陶瓷材料的配方技术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现已成为国内制造PTC热敏电阻及传感器的龙头企业。

  “我们会继续深耕电子功能陶瓷热敏材料及热敏电阻传感器等基础电子元件应用领域,加快智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能化、数字化、信息化融合,打造新一代基础电子元件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低碳清洁能源绿色工厂,做国际一流的基础电子元器件供应商,树立辽宁品牌新形象。”国通电子负责人刘文磊说。

  新质生产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驱动,“质”的锚点在于高质量发展。近期,丹东市连续出台《丹东市科技创新生态计划后补助专项暂行办法》《丹东市关于促进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丹东市“科研飞人计划”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着力强化科教人才支撑,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速奔向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丹东不断向“新”求“力”。

  6月6日,丹东市委主要领导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景文、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日祥就深化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交流合作,把丹东的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6月17日,丹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辽宁大学党委书记潘一山一行,就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协同发展,在科技创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新、产业发展、人才交流、高等教育、智库建设等领域促进优秀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进行深入洽谈。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在产学研融合等领域深入对接,努力提升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功率,是丹东厚植创新“生态圈”,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具体动作之一。而潘一山、毛景文等两院院士携团队走进丹东,为产业创新注入顶尖智慧;全市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新增量分别增长15%和65%,便是丹东城市吸引力和发展潜力得到广泛认可最直观的体现。

  进入下半年,这样的对接还在继续。7月18日晚,中国科学院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奇一行来到丹东,与市委主要领导就继续深入推进院地合作,推动更多科研创新成果在丹东落地生根进行沟通洽谈。

  在科技创新领域人才辈出、成果迭出,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展现作为,在创新成果转化上形成示范,在创新人才集聚上先行引领,其实正是丹东以真抓实干不断增强面向未来的底气的真实写照。

  丹东铭程环保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操作大型设备赶订单。 本报记者 王卢莎 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